来到术布乡八地湾村,洮河水从村子旁边悄悄流过,河面在阳光下泛着微波,白墙岱瓦的房子并排而立,宽敞整洁的水泥路修到了村头。广场上有三两孩童追逐嬉戏,也有耄耋老人闲谈家常,看上去是那么的温馨、和谐。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杨永德就住在这里。
“走,去我家坐坐,今天刚打的新蕨菜,进来尝尝!”来村里安排拆违治乱事宜的李书记的车刚停下,就听到身后一阵呼喊,我们回头一看,原来正是老杨。他热情地招呼我们走进他家,他一边忙着给我们准备蕨菜,一边和我们闲聊着。虽然已年过不惑,但岁月好像没有在他身上留下太多烙印,反而经过生活的锤炼和洗礼后,平添了几份沉稳和干练。通过与老杨的谈话我们得知,八地湾村是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新建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,杨永德一家四口2019年底就搬到了这里,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帮助下,新建了几间大瓦房,家里有厨房、卫生间,还用上了自来水,冰箱、电视、洗衣机等家电一应俱全。
通过与老杨的交谈,我们得知:他们以前住在山上的时候,交通不便,出村道路只有一条土路。白天一身土,雨天一身泥,要是雨水再多一点,车子根本没法上山。老杨说,他的父亲患有脑膜炎后遗症,已经用拐四十多年了,有一次突发疾病,又碰上下雪天,村里的车子都不敢下山,他只好背着父亲一步一步挪到了乡卫生院,所幸父亲并无大碍。这件事,深深刺痛了他的心,让他坚定了一定要搬下山奔新生活的念头。“我们可不要做愚公哩,人家愚公有移山的精神,那我们干嘛自己不搬出大山呢,人的脑筋要活呢!”他笑着说。住在山上的时候,吃水也是大麻烦。因为水源地极少,只有离老村子较远的地方有一个水源地,所以全靠人肩扛手提来获取生活用水。孩子们上学就更不用说了,虽然学校就在山脚下不远,但坎坷的道路却增添了诸多困难。因为生活条件艰苦,村里的年轻人都在外务工,不愿意回来。在外人眼里,以前的八地湾村就是闭塞、落后、贫穷的代名词。
后来,八地湾村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下,在洮河河畔选定了新村址,建设了八地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,全村18户群众全部住上了新房,开启了新的生活。虽然,搬迁后生活条件得以改善,但易地扶贫搬迁的核心是“搬的出,还要稳的住、能致富”。老杨说:“今年通过租、借等方式承包了近200亩土地,种了30亩党参,100多亩黄芪,大概能收入10万元左右,收入还是挺可观的。接下来等这条二级路修好之后,打算开一个农家乐,来利用好这里美丽的山川和大河,而且去年村子旁边还建设了羊肚菌种植基地,我们可以在家门口务工了,想想心里就高兴啊!”我们看着他认真地谋划着未来,眼里发出坚毅的光,那是对于新生活期盼的光,是为过上好日子拼搏的光。
老杨还说:“通过政府的产业扶持政策,村里家家户户几乎都种植了药材等经济作物,而且搬迁之后,交通便利了,村里闲散劳动力务工也方便了很多,大多无法去外地务工的都实现了就近务工,大大提高了家庭收入水平”。去年,八地湾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多元以上,随着羊肚菌产业种植基地和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,真正实现了搬的出、稳的住、能致富的目标。
从老杨家出来已是夜里十一点多,淅淅沥沥的雨点打在暖廊玻璃上劈啪作响,道路两旁的路灯照亮了整个街道,偶尔还能听到几声狗吠和鸡鸣,整个乡村沉浸在一片祥和宁静中。我不禁在想,现在的“八地湾”已经名不副实了,因为它已经摒弃了落后和贫穷,实现了蜕变和升华,那个“湾”字或许早该去掉了。就像路遥说的:像牛一样去劳动,像土地一样去奉献。只有勤劳的人才能在即使贫瘠的土地上种出属于自己的富裕之花、幸福之花。我坚信,八地湾一定会剜掉穷根子,摘掉穷帽子,找到富路子,过上好日子!
特约通讯员 术布乡温德才